山西游记 | 走进太原永祚寺,观览砖雕古建筑凌霄双塔,欣赏明代碑刻墨宝
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6:09    点击次数:84

图片

游完晋祠,就来到太原永祚寺。

永祚寺,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郝庄,在双塔公园内,公园是免费的,永祚寺门票30元。

图片

我们计划先参观永祚寺,因为没找到永祚寺正北门,从南门进入的,在双塔公园逛了很久,才来到永祚寺。

图片

永祚寺简介

永祚寺,俗称双塔寺,建筑多为明代砖仿木结构。古往今来,寺内的双塔为世人所瞩目,被誉为“晋阳奇观”,是太原的地标建筑。

永祚寺,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,原名永明寺。先有塔后有寺。塔居于东南,寺居于西北。

建塔的缘起,也是出于风水的考虑,旨在弥补太原地形的不足。

宋太宗火焚水淹晋阳城后,在东北三十里重建太原城,曾经的龙城元气大伤,一蹶不振,在之后的历史中籍籍无名,文脉也不兴盛。

明万历二十七年(1599年),太原士绅推举傅霖作为功德主,在坐东南面西北方位建文峰塔,提振兴运。

傅霖积极募捐,用三年时间,建成文峰塔,后又建永明寺。

塔寺建成不久,傅霖无病而终,享年70岁整。

明万历三十六年 (1608),五台山高僧妙峰和尚奉敕续建,因永明寺与五台山敕建永明寺同名,易名“永祚寺”。

“永祚”语出语出《诗经·大雅·既醉》“君子万年,永锡祚胤”。

清初又续建了山门,完善了禅堂和殿宇,形成了一座小规模的寺院。

但在战乱岁月,古寺饱经沧桑,到民国末期,已是满目疮痍、遍体鳞伤了。

新中国成立之后,曾多次进行过维修,新建了碑廊,仿建了前院,又广植了牡丹,使古刹面貌一新。

2006年5月25日,国务院公布为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”。

图片

永祚寺建筑布局及景点

寺院依山而建,坐南朝北,三进院落,由寺院、塔院和碑廊院组成。

一.寺院

寺院很精致小巧,以砖代木,砖制的斗拱,砖砌的柱子,用砖券起的大殿,井没有任何外加的颜色,朴实无华,震撼无比。

寺院主要建筑有山门、前院陈列院、中院牡丹院、后院礼佛院,后院有大雄殿、禅堂、方丈室等。

图片

⚫️山门⚫️

(一)山门

在游客中心购买了门票后 30元/人,登上长而宽的石阶,就来到山门。

门额上砖镌着“永祚寺”三个大字,于上世纪80年代仿明代形制扩建而成。

面阔三间,进深一间,当心间辟一砖券拱门,安板门两扇,两次间为小室,依门道相对向开门,是一座青砖磨砍砌筑而成的歇山式无梁仿木结构建筑。

此山门不是最初的山门,最初的山门是中院“祇园胜境”的院门。

门前的石狮雕刻简洁精美,两侧墙壁的琉璃砖雕技艺精湛。

图片

⚫️山门琉璃龙壁和山门前石狮⚫️

(二)第一进院

踏入山门进入第一进院,是 20世纪80年代仿明代形制扩建而成。两厢为配殿,辟为展室,又称陈列院。

图片

院内有数通碑刻,以纪念建寺400年和赞美寺院牡丹为主要内容。

院东侧有一花园,遍植牡丹。

图片

穿过第一道门,就来到第二进院。

图片

⚫️第一道门⚫️

院门有对联“凌霄双塔一佛一道,明国紫霞半紫半红”。

门前有一对石狮子,张着大嘴。

(三)第二进院

第二进院为牡丹院,又称“祗园胜景”。现种了许多牡丹。

图片

⚫️第二道门⚫️

据介绍,这里种植的牡丹有400多年的历史。更可贵的是有数十株明代牡丹,名叫紫霞仙,也叫紫云仙,种植年代更久远,较为稀少。

还有姚黄、魏紫、豆绿、状元红、青龙卧墨池、碧霞丹沙等40多个品种。

穿过第三道门,就来到第三进院。

图片

⚫️第三道门⚫️

第三道院门额题“永祚禅林”四个字,悬挂楹联“风藻无穹帖爱宝贤花爱紫,因缘有会寺求永祚塔求双”,当代著名古文字学家张颔撰写。

图片

⚫️第三进院落⚫️

(四)第三进院

第三进院为礼佛院,又称“永祚禅林”。有大雄殿、三圣阁、禅堂、客堂等。也是寺内的“核心区域”。

图片

大雄殿,又称大雄宝殿,建于明万历年间(1608年),面阔五间,青砖雕仿木结构的两檐楼阁式。

大雄殿两侧为禅堂和客堂,三圣阁在大雄殿二楼。

整个大雄殿宇不用梁架,不用一木,全为砖砌,但却完美呈现出所有榫卯、木建的特征,造型独特且精美,雕工精湛。号称“无梁殿”。

图片

所谓“无梁殿”,是一种区别于中国传统营造技法的,不以房梁和立柱搭建,而直接以砖石垒砌而成的券洞式建筑。

券洞式建筑虽多为西洋所擅长,其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却也并不短暂,至少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。

在元朝后,技术日趋成熟,又受伊斯兰建筑的影响,此类建筑开始广泛建造。如南京灵谷寺、苏州开元寺、五台山显通寺、北京皇史宬和天坛斋宫都是无梁殿。

图片

大雄殿前有明代丁香树、明代牡丹树。有六千多株牡丹,其中有7株明代牡丹,名叫“紫霞仙”,有着400年的历史,很稀罕,是国内最古老的寺院牡丹。

每年5月份的时候,绚烂绽放,颇为惊艳。我们7月底来,已错过了花期。

图片

⚫️药师佛、阿弥陀佛、释迦塑像⚫️

大雄殿内正中供奉高3.85米的阿弥陀佛立式贴金铜像,两侧有释迦、药师佛铁铸坐像。

站在大雄宝殿殿前,抬头仰望,就能看见位于寺院后面的古塔。矗立云霄,与蓝天白云,相映成趣。

图片

我们沿着侧边方丈院的砖砌阶梯 ,拾阶而上,来到大雄宝殿二楼的三圣阁,原名观音阁。

图片

三圣阁面阔三间,当心间为正方形穹隆顶,两次间为两横券。

图片

图片

建筑为砖仿木质结构,琉璃瓦剪边,单檐歇山顶。

图片

山花处砖雕悬鱼,檐下砖仿木斗栱层,斗栱层下还有砖雕垂花柱,颇为精美华丽。

图片

尤其处在当心间顶部的砖雕藻井,层层出雕,繁复无比,特精美,是双塔寺砖雕艺术和建筑艺术中的代表作,是中国古建筑无量式殿阁中的珍品。

图片

⚫️砖雕藻井⚫️

现阁内供奉的送子观音、文殊、普贤塑像,均为1985年3月由原“紫竹林寺”迁移至此。

图片

⚫️送子观音、文殊、普贤塑像⚫️

正中龛内为观音大师彩塑,塑像高2米,造型丰满,线条流畅,是为明代彩塑中的精品。

站在三圣阁前,寺北景观尽收眼底。

大雄殿两侧的禅堂、客堂、方丈室等,也均为明代无梁砖结构建筑的代表。

图片

看完后院,从后院的东侧门前往塔院。

塔院就在后院后面,走出后院,远远便见双塔凌霄,巍峨俊秀,遥相呼应。

图片

二.塔院

永祚寺的“凌霄双塔”最令人瞩目。被誉为中国双塔之最,是太原的地标景观之一。

沿着宽宽的二十多级石梯拾阶而上,只见文峰塔和宣文塔,自东向西排列,相隔约 60 米,巍然高耸,直插云天。

两塔均为砖砌楼阁式结构,高约54米,十三层,平面呈八角形,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。

整个塔身,无处不在雕刻着精美的图案,特别是每层的檐下都是用磨制过的砖组成的一个个“山”叠“山”,有凸有凹,形状奇特,令人叫绝!

两塔之间还有过殿、后殿。

(一)文峰塔

文峰塔,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(1599 年),是以傅霖为首的缙绅学士为补辅太原“文运”不足而建造的风水塔。又称东塔。

图片

⚫️文峰塔⚫️

文峰塔高 54.76 米,13 层,平面八角形,为典型的楼格式空心砖塔。但不能登塔。

塔身轮廓呈直线形,没有明显收分。塔身用一色青砖研磨对缝砌成,工艺精湛,古朴素雅。

两塔之间有一座过殿,目前是“法界梵间:中国明代古钟巡礼”的展览,也只有中央一口实体大钟,其他的都是图片和文字介绍。

过殿的西侧有一座石碑,记录了文峰塔纠偏的数据。

原来建于1599年的文峰塔在时间的作用下日渐倾斜,1993年时塔中心已向西北偏离2.86米。不仔细看真没发现这原来是一座“斜塔”,或许这也是此塔不可入内的原因吧。

(二)宣文塔

文峰塔建成于明万历年三十六年(1608),是五台山妙峰大师主持扩建永祚寺后,在文峰塔之西北重建的一座新塔,取名宣文塔,俗称西塔。

宣文塔的建造得到了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的资助,李太后的尊号“慈圣宣文皇太后”,故称“宣文佛塔”,同时又有提振文脉的寓意。

图片

⚫️宣文塔⚫️

宣文塔高54.78米,13层,平面八角形,塔刹为铜铁制宝瓶顶,为典型的楼阁式空心砖塔。

因塔里奉供佛舍利子,藏佛经,受佛门弟子瞻仰、顶礼膜拜,故又称“舍利塔”。

塔身轮廓呈流线型形,七层以上有明显收分,同时有琉璃剪边做装饰,雄伟壮丽。

宣文塔还是空心的,塔底层有个门洞,进得门洞,有阶梯登塔。

我们沿着塔内狭窄的楼梯盘旋而上,发现塔内楼梯狭小,仅容一人上下,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。塔内八面都有窗口,透过小窗能看到周边的景色。

爬倒塔顶,从窗口远眺,整个太原市尽收眼底,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。

看着眼前高大的双塔,我不禁感叹于古人无穷的智慧和独具匠心。在那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古代,劳动人民只凭双手就完成了这样伟大的工程,真是不可思议。

图片

逛完双塔院,来到碑廊院。

三.碑廊院

碑廊院院门悬挂“宝贤堂”匾额。宝贤堂为明代晋王朱钟铉的书斋。两进院落,仿木建筑风格。里面是双塔博物馆的《群贤宝翰—宝贤堂法帖展》

走进宝贤堂,一座古香古色的四合院映入眼帘。

我们穿梭在四合院里,每间屋子都展示的碑刻,看得我们眼花缭乱,有点审美疲劳了。

图片

宝贤堂荟萃了李斯、李世民、王羲之、王献之、张旭、颜真卿、苏东坡、米芾、黄庭坚、傅山等名人的书法墨宝,镌刻于石,共收藏碑碣石刻260余通。

包括名著三晋、海内知名的明代《宝贤堂集古法帖》180余通,清代的《古宝贤堂法帖》36通,有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醉笔石刻“赤壁怀古”3通,清代著名书家祁隽藻的“子史萃言”石刻4通等等。

琳琅满目的碑刻中,以明代《宝贤堂集古法帖》刻石最为珍贵,荟萃了128位书法大家的墨宝,都是第一次见到,收获颇丰。还有王献之的草书帖。

图片

法帖上讫上古仓颉,下至明代张弼,集清代以前历代128位书法大家墨迹宝瀚于一堂,集真草隶篆各种书体于一室,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书法风貌。堪称“墨宝博物馆”。

图片

据介绍,明孝宗弘治二年(公元1489年),晋世子朱奇源奉其父晋庄王朱钟铉之命,在太原集刻十二卷本的书法丛帖,名为《宝贤堂集古法帖》。

二百多年后,清康熙五十七年(公元1718年),太原知府李清钥(字叔达)又刻了一套四卷本丛帖,其规模、形制、选字等都与明法帖不同,名为《古宝贤堂法帖》。

为区别起见,称十二卷本的《宝贤堂集古法帖》为《大宝贤堂法帖》;称四卷本的《古宝贤堂法帖》为《小宝贤堂发帖》。两部法帖合称为《宝贤堂法帖》。

写在最后

这次永祚寺之行,不仅让我领略到了古代建筑的精美和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,更让我在这喧嚣的世界中寻找到了一片心灵的净土。

这座古寺,宛如一位沉静的智者,静静伫立在时光的长河中,见证着无数的变迁,散发着独特的魅力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


Powered by 大圣电竞app推荐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Powered by365站群